请输入关键字
人物 | 撒普尔「在冬奥中读懂中国、读懂自己」
时间:2022-03-10


每一粒砂都拥有垒筑起山峦的巍峨,每一滴水都蕴含汇聚成惊涛的汹涌。当冬奥会开幕式中《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在耳畔响起,7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以身为轴,昂首挺胸并肩前行,铿锵自信的步伐将整个鸟巢浸染于“天下大同”的中国古老智慧,在迈进中辉映着“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决心。工学院能源系20级留学生撒普尔就是其中的一员,也是其中的唯一。



「与奥运同行的每一秒,都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北京也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几乎在同一时间,撒普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此后撒普尔与冬奥扎根中国共同生长,最终在2021年相遇。

        经过综合推荐、面试考核等环节,2021年10月撒普尔被正式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志愿者。“接到开幕式排练通知时我还在新疆参访,回到北京后马上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这就是中国常说的好事连连吧。”

        冬奥开幕式的排练既辛苦又甘甜,“确实挺辛苦、挺累的,但我把它当成对自己身体和意志的锻炼机会。有时练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家,北京冬天夜晚气温零下十几度,但是寒冷不能磨灭我坚强的意志和参加冬奥会带来的荣誉与快乐!”

        为了在冬奥会开幕式中的完美绽放,演员要通过台下的刻苦训练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同时将一个文明开放、富有活力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让世界在冬奥中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对冬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撒普尔成为了开幕式排练的“早到晚退”分子,也让开幕式的工作人员对这位来自北大的外国小伙赞不绝口。




撒普尔深夜排练、与蔡国庆合拍冬奥宣传MV 

        作为一名冬奥开幕式演员,在排练中投入全部心血是撒普尔的追求和要求,但作为一名学生,学术科研又是撒普尔不可动摇的任务,如何平衡好繁重排练与个人学业是撒普尔最为关切的问题。“趁着排练间隙,我会阅读专业书籍,抓紧学习专业知识,把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就能办成很多事情。”

        时间折叠是撒普尔学习知识的窍门,而沟通交流却是他提升思维的真正法宝。“开幕式的演员来自不同学校和专业,各有所长,在候场之时我们经常会交流,请教对方擅长的领域,这为我个人的学术科研工作打开了很多思路。”每当谈及科研,撒普尔总会对自己的导师——北大工学院能源系张信荣教授由衷地赞叹。

        张信荣教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和“零上高品质动态人工造雪和储雪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是北大人以科技助力冬奥的生动体现。“每当进入冬奥会速滑馆,看到馆中应用到了张老师所研发的技术,我内心都会十分自豪!”

        张信荣老师不仅成为撒普尔在学术科研道路上的灯塔,更践行着“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张老师一方面对学术要求十分严格,另一方面又非常支持我们全面发展,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我才能在科研之余拥有如此多自我历练的机会。”张老师用艰苦攻关为科技奥运增添北大光彩,撒普尔用燃情冬奥在开幕式上展现北大风采,师生齐心,携手向前,体现了北大师生多层次全方位响应冬奥、服务冬奥的家国情怀,也是北大工学人身体力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最美写照。

张信荣老师课题组合影 

        “北大不仅带给我知识和力量,也是我读懂中国、对外宣传中国的平台!中国政府、领导们、学校老师们对我们外国人特别友善、友好,像照顾宝宝一样关怀照顾我们留学生,感谢你们!” 

        “很荣幸能够参与《致敬人民》这个节目,开幕式当天的表演,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奥运会是团结大众、倡导和平的标志,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必将是我难忘的美好回忆!”谈及开幕式当天的表演,撒普尔回味悠长。

撒普尔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致敬人民》



「行走于中国大地,传播好中国故事」

        生于亚洲腹地,长在里海岸边,苍茫无垠的大陆与浩浩汤汤“大海”赋予了土库曼斯坦人步履千里的顽强意志和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陆与海相得益彰孕育的广阔胸襟让撒普尔自小就梦想到遥远的东方走走看看。逐梦之路总是先苦后甜的,背井离乡远赴首都、努力学习稳握头筹、积极进取竞赛折桂,向阳而生的幼苗一路成长,他终于在18岁那年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中国政府的全额资助下来到梦寐以求的北大求学。

        从小到大,“忙碌”一直是撒普尔不变的主题,“小时候父母要求严格,除了上学以外,我经常要去参加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课外培训,如今来到中国又忙于科研以及各种社会工作。”通常,忙碌是奉献最具象化的表现,撒普尔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是如此,“做人要像蜡烛和灯光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撒普尔一直坚信“做人要像蜡烛和灯光一样” 

        2015年,横跨半个亚欧大陆,中文只能勉强表意的撒说普尔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彼时十八大后一系列重点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正在破题,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撒普尔身处其中,被眼前日新月异的社会景象深深吸引。“中国是一个美不胜收、飞速发展、和平友好、文明自主的国家。这些都让我选择留在中国,并日渐坚定。”撒普尔开始努力学习汉语,每天在田字格上写几百个汉字,在交流中逐渐和周围人打成一片。

        中国带给撒普尔巨大的文化冲击,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了。“中国有两句古话,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知行合一。”于是,撒普尔背上行囊,每逢寒暑假都会参与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在宁夏他感受着“脱贫攻坚”后黄土高坡百姓幸福生活的阵阵暖风;在深圳他见证着中国人民创新驱动发展续写出更多“春天的故事”;在内蒙他感动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宁静富庶;在雄安新区他亲历大建设,惊于大发展;在东北他闻见稻花香,看到谷满仓……




撒普尔深入了解中国,感受中国风土人情

        “印象最深的还是2021年10月去新疆的那次社会实践,这是我来中国六年时间里印象最深的事情!”为响应《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号召,依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共同组织的“知行计划”,怀着“百闻不如一见”的好奇,撒普尔与其他二十多位北大留学生一起赴新疆实地参访。

        “知行之旅中,我们融入到最真实的、最立体的新疆亲眼去看,亲自去体验当地老百姓的民风民俗。每一位成员都亲眼看到了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族群众脸上挂着的微笑,这都得益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深入人心的政策。”撒普尔回望那段时光,历久弥新的感觉让他知道在中国所谓的“边疆”只是地理上的概念,新疆与祖国其他地区一直心手相牵、同频共振。

        知者无涯,行者无疆,撒普尔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给予他成长,加深了他对整个中国的理解,和励志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殷切寄语:“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总书记鼓励留学生们用双脚丈量华夏大地,用双眼亲见中国风貌。作为一名求学于北大的留学生,撒普尔行走在中国这片热土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未名博雅,家国天下”的情怀。

        未名水和长江浪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正是感受了中国各地的风俗人情和中华文化,撒普尔才感慨“现在都已经离不开中国调料了!”正是亲历了不同地区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美丽画卷,撒普尔才赞叹“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脸上挂着的微笑。”正是体悟了中国的国家精神和强盛国力,撒普尔才称道“冬奥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撒普尔实习参加安全技能实操、参加北京大学运动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撒普尔最喜欢的一句诗词。“毛主席用这句词勉励我们青年人要好好努力,做好身边的事,做好楷模,积极发扬正能量。”撒普尔眼里闪烁着光芒,吟诵起了他为冬奥、为中国写下的诗篇:

五环奥运聚北京,

北大青年着盛装。

经历百年圆好梦,

冬奥开幕铸辉煌。